蒲城是陕西省1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,建县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。这是坐落于关中平原腹地的一个大县,方圆1584平方公里,人口近80万人,以“龙脉福地、将相故里、酥梨之乡、中国报时城”而为外界所熟知。
蒲城,埋葬唐玄宗李隆基的地方,杜甫在此写下了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,清代名相王鼎和近代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家乡。
这是一个有风骨的地方,山水有风骨,人亦如此。蒲城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,西北为高原,北部为丘陵,中部为台原,南部为平原,土层深厚,地下不仅埋藏着丰富的煤炭和石灰石,也埋葬着大唐的五位皇帝,史称“五陵闲云”。地上则生长着甘甜多汁的酥梨,味美享誉三秦。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,蒲城屡屡涌现“豪义之士”:清道光年间,一代名相王鼎为支持禁烟,举荐林则徐,不惜以用生命劝谏皇帝,刚烈至极;抗战期间,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、17路军总指挥的杨虎城,为促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,联合张学良发起震惊中外的“西安事变”,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。清初诗人屈复、水利专家李仪祉、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井勿幕等,都是从蒲城这片土地走出来的。
龙脉福地,探秘“五陵闲云”
关中唐十八陵,蒲城有五座,分别为唐睿宗桥陵、唐玄宗泰陵、唐让帝惠陵、唐宪宗景陵和唐穆宗光陵。
唐时多“依山为陵”,蒲城北部有许多高大的山体——尧山、龙山、卧虎山、金粟山等,屹立渭北,俯瞰关中,是唐朝皇帝们心仪的风水宝地。第一位葬在这里的皇帝为唐睿宗李旦,也即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、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。李旦逝世于开元四年六月(716),冬十月葬于蒲城桥陵,蒲城县也因此改名为奉先县,隶属京兆府。天宝十四年(755),杜甫由长安至奉先看望家人,写下了那首有名的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长诗。
唐·桥陵
桥陵位于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,丰山海拔751米,北部峰峦起伏,南部平野辽阔。依丰山而建的桥陵也是蒲城五座帝陵中气象最为雄伟的一座,因修建于开元盛世,陵园建制规格高,面积大。史载陵园占地总面积达85万平方米,房屋建筑达140间,设有官员23人,陵户400人。而今,桥陵的地面建筑虽然已无存,但从宽阔平直的神道以及神道两旁的石刻群,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皇家的气魄。
桥陵有一座特殊的陪葬墓,不叫“墓”,而称“陵”,即唐让帝李宪的惠陵。李宪是李旦的长子,武则天的嫡孙,曾被册立太子,但见惯宫廷政变的李宪以超群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,将东宫之位让给了李隆基。开元二十九年(741),李宪逝世后,唐玄宗为感怀他的恩德,谥其“让皇帝”,坟墓称“惠陵”。惠陵是一个覆斗型的封土堆,高约15米,200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,现在已建成唐惠陵博物馆。
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了。泰陵位于蒲城县城东北15公里的金粟山,海拔716米的自然山势与空旷原野对望,陵园规模宏大,陵内封地方圆达38公里,是诸陵中最大者。历经千年,陵园的城垣布局已很难辨认,但经风沐雨的石刻仍在诉说当年:当时,曾把大唐帝国推向巅峰的玄宗又将王朝带向覆亡边缘,“安史之乱”后唐王朝元气大伤,反映在陵园石刻上便是精神气度渐趋收敛。泰陵东南侧有唯一的陪葬墓——高力士墓,是一个不起眼的黄土堆,里面长眠着玄宗忠实的仆人高力士。
唐宪宗李纯和唐穆宗李恒是父子皇帝,所不同的是,唐宪宗李纯仰慕先祖高风,励精图治,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,而其儿子唐穆宗李纯在位仅仅3年多,贪图享乐,宠信宦官,将唐王朝带向了衰落的晚唐期。唐宪宗景陵和唐穆宗光陵作为中晚唐时期的帝陵,王朝的气象也在帝陵的形制上反映出来,最明显的便是光陵的石刻已经较为瘦小粗疏,预示着唐王朝即将走向一蹶不振的衰落。
将相故里,无处不在的人文史迹
蒲城县城很适合作为旅游目的地,城里有许多迷人的古迹,让人挪不动脚步。早在北魏太和年间,今天的蒲城县城便已经成为县治所在地,1500多年的岁月使这座城的大街小巷里弥漫着岁月幽香。
将相故里牌坊
首先要说的必然是蒲城的地标型古建筑——南寺唐塔和北寺宋塔,古“蒲城八景”之一“双塔夜影”的主角。两塔一北一南屹立在县城里,犹如两位历史老人守护着这座城,一站就是千年。其中,南寺唐塔又叫慧彻寺塔,建于唐贞观元年(627),是陕西省迄今为止最早的一座密檐式唐塔,共11层,高36米。北寺宋塔又名崇寿寺塔,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(1096),为密檐式方形塔,共13层,高45米。
县博物馆
在北寺宋塔的北边,有一处规模宏大古建群,飞檐翘角,古柏森森,那就是蒲城文庙,也即蒲城县博物馆所在地。蒲城文庙创建于唐贞观四年(630),宋、元、明、清历经扩建和维修,形成了今天占地近1700平方米、前后四进院落的布局。文庙现存有六龙壁、棂星门、戟门、大成殿、明伦堂等建筑,馆藏文物达4800余件(组),其中包括含有240余通碑石的“蒲城碑林”。
清代考院博物馆
杨虎城将军纪念馆
离开蒲城文庙,来到东槐院巷,这条历史街巷里隐藏着两处重要的古迹:一处是杨虎城将军纪念馆,另一处为清代考院。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原为杨虎城故居,建于1934年,是典型的关中四进院,分东、西两院,曾是杨虎城和家人的居住地,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纪念馆内展出了大量图片和珍贵实物,记录了杨虎城将军投身反清、讨袁、抗击北洋军阀、主政陕西、发动“西安事变”等革命历程。清代考院则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清代考院建筑群之一,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(1891),占地6200平方米,拥有门厅、考舍、伦秀堂等房屋64间,设展厅8个,完整再现了清代科考场景。
王鼎纪念馆
林则徐纪念馆
在离东槐院巷不远的达仁巷和杈把巷里,又有两处古迹:一处是达仁巷的王鼎纪念馆,另一处是杈把巷的林则徐纪念馆。王鼎(1768-1842),蒲城县西街达仁巷人,以为官廉洁和理财有方著称,晚年,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、支持林则徐禁烟,竟不惜效法春秋时卫国史鱼,自缢于圆明园,以死劝谏道光帝,成为清朝历史上名垂千古的爱国名相。王鼎纪念馆以王鼎故居为馆址修建,现陈列有王鼎塑像、生平事迹、王鼎与林则徐书稿等珍贵文物。达仁巷后面,即是杈把巷,这里坐落着一座精美的清代官宦人家宅第,即王鼎族弟王益谦家宅,因1846年林则徐就任陕甘总督期间,曾在这里为恩师王鼎守心丧三个月而被开辟为“林则徐纪念馆”。院里古色宜人,木雕、砖雕、石雕随处可见,匾额和题字尤为值得一看。
游山水,泡温泉,品美食
蒲城不止拥有厚重的历史,也是一处放松身心、品味美食的休闲胜地。蒲城山水迷人,拥有尧山、张家山、卤阳湖、龙首黑峡谷等一大批以自然风光取胜的景区。
龙首黑峡谷
张家山宜避暑,这是位于蒲城和铜川交界处的林区,属太白山系,海拔约1000米,森林面积约万亩,无边林海郁郁葱葱,野兔、松鸡等自在嬉戏,每到夏日,凉风习习,鸟语阵阵,置身于此使人心旷神怡。
尧山宜赏秋。地处蒲城县城北约25公里的尧山自古便是蒲城游览胜地,山上有庙宇建筑90多间,香火鼎盛,尧山庙会远近闻名。每年秋日,尧山漫山遍野叠翠流金,层林尽染,游之让人意趣盎然。
卤阳湖又称卤池,是关中平原典型的天然湖泊型湿地,总面积12.24万亩,古人曾在这里晒盐、捞硝,现在湿地水域、沼泽、草甸、森林密布,每年吸引大量候鸟栖息,已成为休闲风景区,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的永久会址坐落于此,每两年举办一次航空大会。
龙首黑峡谷有“小壶口”之称,位于著名水利工程龙首坝下方,这里怪石林立,水流湍急,坝下河床狭窄,形成了瀑布、险滩、龙眼、龙潭等媲美“壶口”的景观。
巴厘岛温泉
除此之外,蒲城也是温泉富集区,蒲城温泉自地下1600米处的岩石渗出,无污染、无杂质,水温45℃-50℃,水质清澈爽滑,含有几十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,目前已建成盛鑫温泉水世界和巴厘岛温泉两处集健康养生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温泉乐园。
蒲城还颇受“吃货”青睐,许多人专程赶到蒲城,只为这里的羊肉泡馍和椽头馍。蒲城羊肉泡馍和西安羊肉泡馍并不相同,属于渭北“水盆羊肉”的一支,肉烂汤清,馍外酥内软,无论是馍夹肉还是汤泡馍,都十分美味。椽头馍也不同于一般馍,形状精巧,外皮晶莹如玉,摸之敦敦实实,堪称馍里的“贵族”,常被陕西人用作待客主食。蒲城的八宝辣子、高力肉、蒲城蒸饺、泡泡油糕也广为人知。
蒲城是厚重的,充满着历史人文的底蕴;蒲城也是灵动的,洋溢着市井人间的温暖气息。帝王将相、文人商贾、布衣百姓、现代居民……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蒲城的历史、建设着蒲城的今天,使它更加美好。(李芳)
旅游贴士
龙脉福地:指蒲城坐落着五座唐代帝陵,分别为桥陵、泰陵、惠陵、景陵、光陵。
将相故里:指蒲城为清代名相王鼎和近代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家乡。
酥梨之乡:蒲城盛产酥梨,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酥梨种植面积达25万亩,年产量达40多万吨。
中国报时城: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是中国唯一的授时中心,其专用长、短波发播台位于蒲城县,北京时间从蒲城发出。
责任编辑:李婷
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京)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: chinareport@foxmail.com 法律顾问: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
电话: 010-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:新出网证(京)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:110102000508